發布時間:12:35:46
分享: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對國家宏觀經濟影響舉足輕重。中國建筑業二十余年復合增長率超過GDP增長速度,整個建筑業在“十一五”期間保持了高速、穩定的發展勢頭,規模逐年擴大。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投資的推動,建筑業將迎來長期發展良好機會。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一直處于“高產值、低利潤”狀態,國內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20%以上,但是平均利潤率一直維持在3.6%以內,處于較低的行業利潤水平。
從宏觀環境看,在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房地產調控等背景下,中短期內,建筑業外部環境難言樂觀。自2011年一季度以來,建筑業總產值逐季回落,2012年一季度建筑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8.1%,比2011年同期回落8.6%,接近2004年來的最低值。從施工企業經營的微觀環境看,國內建筑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秩序不規范,勞動力資源緊張造成成本上升,高素質人才缺乏,資金鏈條緊張,都對建筑施工企業經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依賴于規模擴張和低端競爭,有待從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型。
從企業內部管理來看,國內多數施工企業都采用傳統的項目承包管理模式,以包代管和聯營掛靠現象普遍。雖然企業能利用社會資源快速提高產值規模,但是風險管控弱,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長期以來處于“利潤低、運營效率低”的雙低狀態。
在內外因作用下,施工企業長期以來處于“接好活”難、“干好活”難、成本管理難的狀態。施工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簡單“追求獲取資源能力”向“提高運用資源能力”轉化升級。
圍繞項目開展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是施工企業業務形態的顯著特點,從改變項目管理模式入手是施工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徑。加強資源整合,加強項目管控,開展集約化管理,即“企業集約經營、項目精益管理”在業內逐步取得共識,將成為施工企業管理的發展方向。
企業集約經營是企業通過對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多項目的統籌配置,以節約高效為原則。優化生產要素、降低成本、減少管理層級、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優化業務流程、加強企業管控職能。發揮企業規模優勢,降本增效。
項目精益管理是以客戶為中心,嚴控技術、經營、生產三條管線,緊抓質量、成本、進度三要素,用好合同、資金兩手段。結合精益思想,逐步實現項目精益求精的目標。以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和項目浪費最小化,提升客戶滿意度,實現價值最大化。
住建部在建筑業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建筑業信息化要達到的總體目標就是:“運用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建筑業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能力”。從“十五”、“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信息化相關政策不斷推陳出新,旨在利用信息化有效手段,促進建筑業的科學、高效、健康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建設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隨著現代工程建設項目規模的不斷擴大,施工技術難度與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建設領域施工管理的復雜程度和難度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管理手段已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要求,施工企業急需利用信息化的科技手段來提效率、促效益,支撐戰略落地,促進企業管理升級。
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要以價值鏈的核心業務為重點,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利用企業架構的科學方法,以諾蘭模型為指導,理清需求,分析企業的成熟度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圍繞核心業務、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遵循以專業為本、集成為綱、循序漸進、應用為王的原則,規劃和構建企業信息化應用架構和技術架構。既適應企業當前的管理環境,又能適合企業未來的發展。構建一個平臺(技術架構平臺)、兩類支撐(專業工具、數據管理)、三層應用(戰略決策層、運營管控層、項目管理層)、一批終端(PC桌面、移動終端、物聯網等)的信息化藍圖規劃。
信息化是建筑業大勢所趨,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推動與踐行中國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做有用的信息化、做有成效的信息化,讓信息化推動企業管理創新、轉型升級。
針對此次白皮書撰寫,委托計世資訊針對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以下簡稱《2012年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2年4月,調查范圍為160多個大中型建筑施工企業,其中經營規模在百億元以上的企業占27%,有81.6%企業成功接受調查。特級企業和一級企業各占50%,被訪者的職位有80%為信息部門的主管領導,有20%為相關技術人員。